重慶市武隆區林業局
首頁 | 政務公開 | 渝快辦

部門街鎮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政務公開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履職依據 >政策文件

[ 索引號 ] 11500232008690392A/2021-00073 [ 發文字號 ] 武隆府辦發〔2021〕51號
[ 主題分類 ] 林業 [ 體裁分類 ] 其他公文
[ 發布機構 ] 武隆區林業局
[ 成文日期 ] 2021-09-17 [ 發布日期 ] 2021-09-27

重慶市武隆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 工程總體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辦事處,各鄉鎮人民政府,區級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總體實施方案》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重慶市武隆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9月17日 ???????

(此件公開發布)

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

工程總體實施方案

為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與修復,保持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以建設高質量森林、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理念,通過生態空間挖潛力補天窗、生產空間調結構還林草、生活空間增綠量添色彩,著力解決烏江武隆段兩岸水土流失難治理、造林綠化水平低、城鄉生態修復困難多、生態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問題。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實現林相季相變化多彩、成片零星相間配置、疏密高低錯落有致,逐步在武隆烏江兩岸形成“一江碧水、層林疊翠、四季花漾、瓜果飄香”的百里烏江畫廊美景。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關于加快推進長江兩岸造林綠化的指導意見》、《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長江重慶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和《長江重慶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技術導則》要求,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基本概況

(一)自然地理概況。

1. 地理位置。

武隆區位于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地處重慶市東南部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接合部,東鄰彭水縣,南接貴州省道真縣,西靠南川區、涪陵區,北與豐都縣相連,距重慶市區約130公里。

2. 地形地貌。

武隆地處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高原—中國南方喀斯特高原丘陵地區,大婁山與武陵山褶皺地帶,境內多深丘、河谷,以山地為主。最高峰仙女山磨槽灣海拔2033米,最低大溪河口海拔160米,一般相對高度都在700米至1000之間。全區除高山和河谷外,只有少而小的平壩,絕大多數為坡地梯土。

烏江由東向西從中部橫貫全境,兩岸懸崖峭壁,重巒疊嶂,形成狹窄的河谷。烏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屬武陵山系;烏江南面的白馬山、彈子山屬大婁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長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兩翼匯入烏江。全區丘陵面積占幅員面積的15.5%,低山面積占幅員面積的30.3%,中山面積占幅員面積的54.2%,并呈“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格局。

3. 地質土壤。

武隆區屬中亞熱帶四川東北部盆地山地黃壤區。由于地質地貌構成和生物、氣候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的土類、土屬、土種較多。土壤類型主要為黃壤,面積占58%。其后為黃棕壤、紫色土、石灰土和棕壤,面積分別占14%、12%、12%3%,另有少量紅壤分布,僅占1%。其垂直分布顯著:海拔200250米河谷地帶分布沖積土,紫色土常在800米以下,黃壤主要分布在8001500米之間,1500米以上為山地黃棕壤,水稻土則在1000米以下水源較好的地方分布。

4. 氣候。

武隆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濕,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5℃,年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5℃,最高41.7℃,無霜期大于300天,年日照總時數11001610小時。年降雨量9001400毫米,其中四月至八月降水量占70%,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適宜眾多動植物的生長繁育。主要氣象災害有冰雹、山洪、大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每年約有五個月的多雨季節,雨霧蒙蒙,日照少,氣溫低,秋風冷露對農作物生長影響較大。在600米以下的地區,易遭旱災。山上山下溫差10℃左右,立體氣候較顯著。

5. 水系。

武隆區境內江河縱橫,水資源豐富。長江一級支流烏江由東向西橫穿武隆全境,東起木棕河口,西至大溪河口,流程80公里。全區大小河流50多條,木棕河、芙蓉江、長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兩翼匯入烏江,全區流程50公里以上的河流總長度達203.7公里。

6. 森林資源概況。

根據武隆區2020年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林地年度更新成果,全區林地面積227720公頃,其中林業部門管理林地面積218818公頃,非林業部門管理林地面積8902公頃,活立木蓄積為1281434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5.66%。林地面積按地類分:其中喬木林地152221公頃;竹林地4698公頃;疏林地2746公頃;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地34914公頃,其中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地32339公頃,其它灌木林地2575公頃;未成林地14337公頃;苗圃地117公頃;無立木林地2471公頃;宜林地15981公頃;林業輔助生產用地234公頃。

(二)社會經濟情況。

1. 行政區劃及人口。

武隆區共轄26個行政區劃單元:包括鳳山街道、芙蓉街道、仙女山街道、羊角街道、白馬鎮、江口鎮、平橋鎮、火爐鎮、鴨江鎮、長壩鎮、桐梓鎮、和順鎮、雙河鎮、鳳來鎮、廟埡鄉、石橋鄉、黃鶯鄉、滄溝鄉、文復鄉、土地鄉、白云鄉、后坪鄉、浩口鄉、接龍鄉、趙家鄉、大洞河鄉,30個社區,184個行政村。2019年末,按公安戶籍統計:全區年末戶籍總戶數為140324戶,總人口410520人,按城鄉屬性分城鎮人口121470人,鄉村人口289050人,按性別分其中男性214275人,女性196245人。出生人口3608人,死亡人口338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6‰。

2. 社會經濟。

2019年末,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9659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59559萬元,較上年增長4.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85386萬元,較上年增長8.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51653萬元,較上年增長7.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4:37.5:50.1。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4%、42.8%、49.8%,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5、3.1、3.6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9613元,較上年增長7.2%。

二、空間分析

(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根據國土三調數據,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總體規劃區幅員面積25477.45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23355.21公頃,農用地中林地面積18654.02公頃、耕地面積3907.3公頃(其中旱地3576.86公頃,旱地中25度以上坡耕地865.55公頃,水田330.44公頃)、園地425.96公頃、草地26.5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農村道路)293.7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坑塘水面及溝渠)27.57公頃、其它農用地20.11公頃;建設用地面積1791.95公頃,其中,商服用地50.48公頃、住宅用地766.91公頃、交通運輸用地423.99公頃、工礦倉儲用地258.4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142.1公頃、特殊用地28.9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水工建筑用地)108.95公頃、其它建設用地12.19公頃;未利用地面積330.29公頃,其中,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河流水面及內陸灘涂)284.15公頃、其它土地(巖石裸露地)46.14公頃。

(二)林地現狀分析。

根據武隆區2020年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總體規劃區林地(包括可變林地)總面積19939.29公頃,占幅員面積的78.3%。其中,有林地13213.46公頃(其中喬木林地12698.37公頃、竹林地515.09公頃)、疏林地286.97公頃、灌木林地2885.53公頃(其中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地2606.42公頃、其它灌木林地279.11公頃)、未成林地1436.27公頃(其中人工造林未成林地1434.58公頃、封育未成林地1.69公頃)、苗圃地33.94公頃、無立木林地267.84公頃、宜林地1811.65公頃、輔助生產林地3.96公頃。

(三)規劃區內各子項目土地空間分析。

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工作的通知》(渝府辦發〔2021434號)精神,下達武隆區2021—2030年“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營造林總任務13.77萬畝,包括森林數量提升2.65萬畝、質量提升11.12萬畝。其中,森林數量提升涉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新(改)造林0.8萬畝、農村“四旁”植樹0.3萬畝;疏林地及未成林地營造林1萬畝;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0.35萬畝;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培育0.2萬畝;森林質量提升涉及景觀示范林建設0.5萬畝、森林撫育8.94萬畝、低效林改造1.48萬畝、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0.2萬畝。

1. 森林數量提升土地空間分析。

1)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新(改)造林。

依據國土三調耕地、林地、園地等地類認定標準,本項目優先在園地中實施,園地數量不足的,可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中實施,項目區園地面積6389.4畝,25度以上坡耕地面積12983畝,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新(改)造林項目空間充足。

2)農村“四旁”植樹。

本項目主要在耕地和園地的田間地旁上營造生態林或特色經濟林,其次在農民房前屋后、農村道路兩旁、江河兩側、農村塘庫堰周圍及村鎮周邊見縫插綠,盡量利用零星邊角空閑土地開展“四旁”植樹。項目區耕地和園地的田間地旁,加上農民房前屋后、農村道路兩旁、江河兩側等空閑地面積約有6000余畝,項目總任務為3000畝,實施農村“四旁”植樹項目空間充足。

3)疏林地及未成林地營造林。

本項目主要是在疏林地及未成林地中通過撫育、補植等措施進行營造林,項目區疏林地及未成林地總面積為25848.6畝,項目總任務10000畝,實施疏林地及未成林地營造林項目空間充足。

4)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

本項目主要是在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宜林沙荒地和坡度小、土質相對好能培養喬木林的灌木林地塊開展植樹造林。項目區宜林地面積為27174.75畝,項目總任務3500畝,實施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項目空間充足。

5)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培育。

本項目主要是在巖溶石漠化生態脆弱區域培育專門用于水土保持防護用途,且覆蓋度大于40%的灌木林。項目區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地面積39096.3畝,本項目總任務為2000畝,實施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培育項目空間充足。

2. 森林質量提升土地空間分析。

(1)景觀示范林建設。

本項目是在江河兩岸重要節點、重要生態景觀區域的有林地,城鎮建成區灘涂地和其他可綠化地塊等,通過多樹種配置,提升生態景觀,增加森林觀賞性,擴大生態容量。通過調查,項目區重要節點、城鎮建成區灘涂地面積約6000畝,本項目總任務為5000畝,實施景觀示范林建設項目空間充足。

2)森林撫育。

本項目主要是在林木生長差、目標樹生長受到影響的中幼林地塊,通過選擇撫育采伐、補植、修枝、澆水、施肥、割灌、割藤、除草等輔助作業,結合松材線蟲疫木除治,通過疫木清理、塊狀或帶狀采伐、衛生伐、透光伐等方式,實施更替撫育、補植撫育、撫育間伐,提升林分質量。通過調查,項目區中幼林面積達180000畝,本項目總任務為89400畝,實施森林撫育項目空間充足。

3)低效林改造。

本項目是在林木生長衰退、地力退化、功能與效益低下,無培育前途,生態效益或生物量(林產品產量)顯著低下的低質低效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中實施。項目區低質低效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積約30000畝,本項目總任務為14800畝,實施低效林改造項目空間充足。

4)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

本項目主要是在江河兩岸沿線城鎮的建成區、工業園區、農業園區、交通碼頭(港口)的荒裸地、拆遷留下的零星空地、道路及斑塊節點空地、需破硬復綠空地和景觀差的地塊,開展綠化美化,完善綠地系統,不斷提升江河兩岸綠化品質和生態效果。經調查,項目區包括武隆主城區和羊角街道、白馬鎮、江口鎮3個建制鎮街以及1個白馬工業園區,城鎮建成區面積達20000余畝,可綠化面積約3000畝,本項目總任務為2000畝,實施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項目空間充足。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貫徹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把保護耕地與造林綠化、生態林與經濟林培育、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統籌結合起來,整體謀劃烏江干流兩岸景觀廊道建設,為烏江河岸兩側植被增色添彩,提升烏江沿岸植被益林、護山、固土、涵水等生態屏障綜合功能,有力推動長江中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

(二)工作原則。

——尊重自然,和諧共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遵從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落實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保護生態,保障民生。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生態建設與耕地保護的關系,高度關注群眾生產、生活問題,引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切實保護江河兩岸生態環境。

——鄉村振興,因地制宜。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良種良法,推動城鄉統籌、區域協同,綠化與美化、生態與產業、林相與品相相結合,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相統一。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實施,強化政策保障,創新完善機制,加強科技支撐,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工作。

(三)實施范圍。

烏江武隆段兩岸第一層山脊線(或平緩地區江河兩岸外1000米左右)范圍內,面積約38.3萬畝,涉及鳳山街道、芙蓉街道、仙女山街道、羊角街道、白馬鎮、江口鎮、火爐鎮、鴨江鎮、和順鎮、滄溝鄉、文復鄉等11個鄉鎮(街道)和國有白馬山林場(零星國有林),46個行政村。

(四)工作目標。

在全面完成國土綠化提升行動3年目標任務的基礎上,用10年左右時間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營造林任務13.77萬畝,包括森林數量提升2.65萬畝、質量提升11.12萬畝。其中,2021年啟動示范建設0.95萬畝,包括森林數量提升0.35萬畝、質量提升0.6萬畝;2022—2025年攻堅階段,營造林7.05萬畝,其中森林數量提升2.3萬畝、質量提升4.75萬畝;2026—2030年鞏固階段,質量提升5.77萬畝。

通過生態空間挖潛力補天窗、生產空間調結構還林草、生活空間增綠量添色彩,力爭到2030年,實施范圍內的自然生態資源得到嚴格保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益林、護山、固土、涵水、攔污和維護生境等生態屏障綜合功能更加凸顯。努力實現林相季相變化多彩、成片零星相間配置、疏密高低錯落有致,逐步在武隆烏江兩岸形成“一江碧水、層林疊翠、四季花漾、瓜果飄香”的千里江山烏江畫廊美景。

四、主要任務

發揮好規劃管控引領作用,按照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三位一體的“空間規劃一張圖”,構建農業生產空間、城鎮建設空間、生態保護空間協調統一的空間規劃管控體系。重點實行“三類”分類指導、落實“四帶”空間布局,著力提升森林數量、質量和綜合效益,加強生態保護,強化民生保障??偨ㄔO任務13.77萬畝,其中森林數量提升2.65萬畝,森林質量提升11.12萬畝。其中,2021年啟動示范建設0.95萬畝,包括森林數量提升0.35萬畝、質量提升0.6萬畝;2022—2025年攻堅階段,營造林7.05萬畝,其中森林數量提升2.3萬畝、質量提升4.75萬畝;2026—2030年鞏固階段,質量提升5.77萬畝。

(一)按照“三種類型”分類指導。

1. 陡峭峽谷地帶生態屏障類。在大溪河口至白馬電站、白馬加油站至羊角朝陽、羊角九里十三灣、羊角鵝嶺至烏江二橋、中咀至江口焦村壩、銀盤電站至黃草、銀廠壩至彭水界等陡峭峽谷地區,全面保護峽谷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充分挖掘利用獨特氣候資源和地理條件,重點布局紅楓、黃櫨、黃花槐等彩葉林,重塑“千里烏江畫廊”,提升自然生態環境質量。

2. 緩坡產業生態屏障類。在石梁河與烏江交匯區、羊角街道朝陽至九里十三灣,羊角街道鵝嶺段,烏江二橋至中咀段,江口焦村壩至銀盤電站段,黃草至銀廠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夯實綠色本底基礎,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布局豬腰棗、筍竹、黃臘李、脆冠梨、日本甜柿等特色生態產業,大力開展農村“四旁”植樹,建設森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森林康養。

3. 城鎮功能生態屏障類。在武隆城區和沿江城鎮(白馬鎮、羊角古鎮、江口鎮),結合城市品質提升、污染防控治理和城鄉生態修復,開展城鎮及各類園區綠化、零星間隙地植樹和林相提升改造,建設江河岸線近綠親水生態修復工程,提升沿江(河)生態綠化品質和生態屏障功能水平。

(二)落實“三帶”空間布局。

1. 濱江景觀生態隔離帶。在消落線以上50—100米范圍,結合江城江鎮江村濱江地帶品質提升和“烏江岸線整治保護工程”,在城鎮搬遷和港口碼頭整治后騰退的土地、江河兩岸公共空間、非城鎮建設用地后退藍線控制區域等開展造林綠化和林相改造,建設生態緩沖隔離帶,修復保護兩岸生態系統,打造沿江生態廊道。

2. 中山生態產業發展帶。在海拔300800米區域,結合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果林、中藥材、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產業,實施一批特色效益林業項目,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助力生態修復和鄉村振興。

3. 高山生態防護林帶。在海拔800米以上區域,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優先,加強自然保護與生態修復,實施退化林修復和森林撫育,補植闊葉樹和珍貴樹木,增加森林植被,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和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防護效能。

(三)著力提升森林數量。

總建設任務2.65萬畝,其中2021年示范推動階段0.35萬畝,20222025年攻堅階段2.3萬畝。

1.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新(改)造林。

主要內容:優先選擇園地等非耕地實施,園地數量不足的,按照耕地坡度由高到低順序依次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主要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中實施,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依據國土三調耕地、林地、園地等地類認定標準,采取糧與非糧間作(套種)方式種植農作物。對原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的,重新種植經濟價值高符合市場規律的經濟樹種。

建設規模:0.8萬畝。

實施階段:20222025年攻堅階段。

2. 農村“四旁”植樹。

主要內容:以綠化、美化和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在耕地和園地的田間地旁上營造生態林或特色經濟林;在農民房前屋后、農村道路兩旁、江河兩側、農村塘庫堰周圍及村鎮周邊見縫插綠,盡量利用零星邊角空閑土地開展“四旁”植樹。農民房前屋后植樹應以農民自愿為前提,農村道路兩旁、塘庫堰周圍及村鎮周邊植樹由村社統籌組織,結合鄉村振興,主要栽植珍貴樹種、彩葉樹種、觀花樹種、特色水果、木本油料(香料)、木本中藥材等有生態、經濟、景觀價值的樹種。

建設規模:0.3萬畝。

實施階段:20222025年攻堅階段。

3. 疏林地及未成林地營造林。

主要內容:在郁閉度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0.2的林地、造林成效驗收后保存株數大于或等于造林設計株數80%且尚未郁閉但有成林希望的地塊,通過撫育、補植等措施促進郁閉成林。

建設規模:1萬畝。

實施階段:20222025年攻堅階段。

4. 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

主要內容:在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宜林沙荒地和坡度小、土質相對好能培養喬木林的灌木林地塊開展植樹造林。

建設規模:0.35萬畝。

實施階段:2021年示范建設階段0.15萬畝,20222025年攻堅階段0.2萬畝。

5. 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培育。

主要內容:對“巖溶地區專門用于水土保持防護用途的灌木林和以生產油料、干鮮果品、工業原料、藥材及其它副特產為主要經營目的、樹種為經濟林”標準的灌木林地塊,開展封禁、撫育、補植、巡護等措施培育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

建設規模:0.2萬畝。

實施階段:2021年示范建設階段。

(四)著力提升森林質量。

1. 景觀示范林建設。

主要內容:在江河兩岸重要節點、重要生態景觀區域、城鎮建成區灘涂地和其他可綠化地塊等,通過多樹種配置,提升生態景觀,增加森林觀賞性,擴大生態容量。

建設規模:0.5萬畝。

實施階段:2021年示范建設階段0.1萬畝,20222025年攻堅階段0.4萬畝。

2. 森林撫育。

主要內容:對林木生長差、目標樹生長受到影響的中幼林地塊,通過撫育采伐、補植、修枝、澆水、施肥、割灌、割藤、除草等輔助作業,結合松材線蟲疫木除治,通過疫木清理、塊狀或帶狀采伐、衛生伐、透光伐等方式,實施更替撫育、補植撫育、撫育間伐,提升林分質量。

建設規模:8.94萬畝。

實施階段:2021年示范建設階段0.5萬畝,20222025年攻堅階段4萬畝,20262030年鞏固階段4.44萬畝。

3. 低效林改造。

主要內容:對林木生長衰退、地力退化、功能與效益低下,無培育前途,生態效益或生物量(林產品產量)顯著低下的低質低效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通過更新造林,營造多樹種混交林,提升林地質量,提高林分效益。

建設規模:1.48萬畝。

實施階段:20222025年攻堅階段0.25萬畝,20262030年鞏固階段1.23萬畝。

4. 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

主要內容:包括江河兩岸沿線城鎮的建成區、工業園區、農業園區、交通碼頭(港口)的荒裸地、拆遷留下的零星空地、道路及斑塊節點空地、需破硬復綠空地和景觀差的地塊,開展綠化美化,完善綠地系統,不斷提升江河兩岸綠化品質和生態效果。

建設規模:0.2萬畝。

實施階段:20222025年攻堅階段0.1萬畝,20262030年鞏固階段0.1萬畝。

(五)著力提升綜合效益。

1. 增加岸線植被覆蓋,增強生態防護功能。圍繞“兩岸青山、一江碧水”生態建設目標,優化營造林方式,強化生態經濟效益兼具的復合經營,喬灌草結合,豐富江河岸線植物群落,改善生態環境,形成穩定、健康的林草自然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千里林帶在江河生態修復中降水攔蓄、污水凈化、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系統性作用,以及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大氣、豐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綜合屏障功能。

2. 豐富兩岸生態景觀,提高生態景觀品位。根據不同立地條件和總體布局,選擇適宜的有較高季相變化的樹種開展營造林,豐富森林層次結構,凸顯四季自然變化,將烏江武隆段建設成風景帶、旅游帶、經濟帶,促進烏江沿線生態旅游業發展,為武隆經濟綠色發展開拓新路徑。

3. 實施系統綜合治理,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統籌謀劃城鄉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生態修復保護和鄉村規劃建設,推進國家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創建。圍繞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統籌推進沿江城鎮坡地綠化和公園建設,農村山體和“四旁”綠化??茖W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引導發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花卉苗木、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綠色產業。

(六)著力加強生態保護。

1. 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嚴格執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強化林地分級和差別化管理;嚴格執行公益林保護管理制度,加強公益林監管;全面保護天然林;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探索古樹名木保護體制機制,做好松材線蟲病等有害生物災害防控,防范外來物種入侵。抓好森林火險、重大有害生物等監測預警設施設備及大數據平臺建設。

2. 加強濕地資源保護。統籌謀劃江河溪澗庫塘堰渠等濕地生態系統,突出對現有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保持濕地面積不減少。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和治理,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遏制天然濕地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加強對山體、河谷、半島、江心島等近濕地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力度,確保濕地及周邊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3. 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管理。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科學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完善管護設施和管理機構,提高監管能力。開展自然保護地動態監測、生態環境監察等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嚴肅查處涉及自然保護地的違法違規行為。實施重點水域生態修復、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與救護等工作,開展烏江武隆段林業資源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建立林業物種資源數據庫。

4. 加強林業執法監管。完善林業綜合執法體系建設,建立與公安機關的協同配合機制,加強林業執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濕地、草原和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升執法信息化水平,推進執法機制創新。實行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建立健全林草資源損害、生態價值損失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

(七)著力強化民生保障。

針對烏江兩岸城鎮聚集,人口稠密,生態承載超負荷,坡耕地水土流失較重等實際問題,引導居住在生態脆弱地區的原住居民實施生態搬遷,加大生態搬遷補償和轉移支付力度,增加生態公益崗位供給。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加大政策、資金傾斜支持力度,引導農村勞動力不斷向二三產業轉移。推動農村“三變”改革,積極推廣“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強化公司與農民的利益有機聯結。探索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改革試點,完善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開展非國有林生態贖買,增加農民生態林財產性收入。

五、投資估算

(一)投資概算。

1. 測算標準。

根據《重慶市林業局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重慶市財政局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重慶市城市管理局 重慶市水利局關于印發〈長江重慶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技術導則〉的通知》(渝林生〔2021〕11號)、《重慶市林業局關于印發〈長江重慶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營造林市級、國家級補助測算標準〉的函》(渝林函〔2021〕123號)規定,建設內容和投資補助標準,結合武隆實際,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補助標準為:

(1)森林數量提升。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新(改)造林:建設補助標準每畝1500元,其中市級補助每畝600元,區縣統籌每畝900元。

農村“四旁”植樹:建設補助標準每畝1500元。其中,市級補助每畝300元,區縣統籌每畝1200元。

疏林地及未成林地營造林:建設補助標準每畝800元。其中,市級補助每畝200元,區縣統籌每畝600元。

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建設補助標準每畝500元。其中,市級補助每畝200元,區縣統籌每畝300元。

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培育:建設補助標準每畝500元。其中,市級補助每畝200元,區縣統籌每畝300元。

(2)森林質量提升。

景觀示范林建設:建設補助標準每畝4500元。其中,市級補助每畝2000元,區縣統籌每畝2500元。

森林撫育:建設補助標準每畝1000元。其中,市級補助每畝600元,區縣統籌每畝400元。

低效林改造:建設補助標準每畝1000元。其中,市級補助每畝400元,區縣統籌每畝600元。

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建設補助標準每畝3500元。其中,市級補助每畝2000元,區縣統籌每畝1500元。

2. 測算結果。

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總體建設投資共16095萬元,其中:

(1)按建設內容分:

森林數量提升2725萬元。其中,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新(改)造林1200萬元、農村“四旁”植樹450萬元、疏林地及未成林地營造林800萬元、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175萬元、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培育100萬元。

森林質量提升13370萬元。其中景觀示范林建設2250萬元、森林撫育8940萬元、低效林改造1480萬元、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700萬元。

(2)按實施階段分:

示范推動階段(2021年)1125萬元,攻堅階段(2022—2025年)8950萬元,鞏固階段(2026—2030年)6020萬元。

(二)資金來源。

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總體建設投資共16095萬元,資金來源為市級獎補資金和區縣統籌植被恢復費返還資金。其中,市級及以上獎補資金8236萬元、區縣統籌植被恢復費返還資金7859萬元。

六、效益分析

“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項目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項重要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項目的建設將發揮重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生態效益。

1. 調節氣候。

森林對于調節氣候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森林龐大起伏的樹冠,攔阻了太陽輻射帶來的光和熱,大約有20%25%的熱量被反射回空中,約35%的熱量被樹冠吸收,樹木本身旺盛的蒸騰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熱能,所以森林環境可以改變局部地區的小氣候。據測定,夏天有林蔭的地方要比空曠地氣溫低35℃,而在冬季,有林地區要比無林地區的氣溫高出24℃。武隆區“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項目建成后,全區的森林資源面積進一步增加,森林質量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將會對武隆區的氣候起到明顯的調節作用。

2. 凈化空氣。

森林生態系統凈化環境功能主要表現在吸收污染物、阻滯粉塵、殺滅病菌、降低噪聲、提供負離子等方面,按等量替代方法計算,每畝森林每年可釋放氧氣12噸,吸收二氧化碳1.332.66噸。項目實施完成后,全區森林面積將增加13.77萬畝,每年可釋放氧氣14—28萬噸,吸收二氧化碳18.336.6萬噸??商嵘齾^域內空氣質量,平衡區域內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氣候變暖、環境變差等負面效應。

3. 涵養水源。

森林具有調節、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質的作用,對于調節徑流,防止水、旱災害,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據研究資料,每畝森林可蓄水100立方米/年。項目實施完成后,可增加蓄水1377萬立方米/年,將大大增加森林調控水資源的能力。

4. 水土保持。

森林憑借龐大的樹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及強壯且成網絡的根系截留大氣降水,減少或免遭雨滴對土壤表層的直接沖擊,有效的固持土體,降低了地表徑流對土壤的沖蝕,使土壤流失量大大降低。

(二)經濟效益。

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項目,是一項涉及面非常廣的系統工程,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防災減災及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全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必將起到全面的促進作用。

1. 直接經濟效益。

一是林產品經濟效益。項目實施后,通過實施科學培育、定向經營、政策扶持和科技興林等措施和手段,鞏固、提升和發展用材林及林產品、花卉和林木種苗、高效經濟林及加工、生態旅游等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優化了林業產業結構,林業收入占國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將得到提高。二是森林生態景觀效益。區域內生態環境將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森林游憩產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將進一步改善武隆區生態景觀風貌,有利于推動武隆區旅游產業發展。

2. 間接經濟效益。

間接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節約經濟效益上。一是節約自然災害防治費用。實施后,本轄區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大氣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等的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可以有效防止洪澇災害、滑坡及山石塌方等自然災害。二是節約健康治療費用。規劃實施后,森林生態系統的保健療養功能得到全面增強,人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將有效減少住院看病支出和社會保險支出等。

(三)社會效益。

實施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力從事植樹造林、苗木培育、撫育管理等生產活動,為社會尤其是廣大農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對于促進脫貧攻堅、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全社會參與、全民植樹造林,大力宣傳生態文化,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增強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綠色家園”意識。

1. 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通過綠化提升,形成以森林組團和生態廊道為主的森林網絡系統。隨著這一綠色、健康的生態系統建成,將為人民生活和生產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森林為城鄉居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游憩、娛樂場所。置身于廣闊的綠色海洋之中,享受著回歸自然的生活樂趣,浴凈身心,消除疲勞。同時,還能豐富生物科學知識,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提高人們環境保護意識,使人們愛護環境、崇尚自然的氛圍越來越濃,城市森林作為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的最直接載體,為人們提供了了解動植物和森林文化的機會和場所。

2. 提升城市形象。

優美的環境可以提高區域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以及城市的競爭力,推動區域建設發展。實施完成后,將為武隆區構筑功能完善的生態屏障,使武隆區城市形象進一步彰顯,軟實力進一步增強,城市品位得到進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進一步擴大,生態文明進一步提高,使宜居宜業的城鄉一體生態環境成為武隆區一張靚麗的名片。

3. 鞏固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

現代林業建設實施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為武隆人民提供許多直接就業崗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武隆區“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很多項目都位于脫貧村區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優先使用脫貧戶勞動力,這將直接增加當地脫貧戶的經濟收入。此外,項目的實施,也會拉動種苗、花卉、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發展,間接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社會更加穩定、和諧。通過國土綠化提升建設,堅持林業產業扶貧與林業生態扶貧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采取多種措施發展林業產業,鞏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成果,推動武隆區鄉村振興建設。

4. 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綠化建設的深入,森林資源的增長和效益的發揮,一大批特色經濟林基地的建立,成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森林資源的增長,也促進了農副產品加工業及森林旅游業的興起,將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通過開展新農村綠化美化、通道河道綠化,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對提升興林富民水平和推進新農村建設力度,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保障。

把“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納入全區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工作重點內容,全面推行“林長制”和“河長制”,落實鄉鎮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的主體責任。嚴格年度目標和任期目標管理,完善細化配套政策措施,實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考核“五到”鄉鎮,確保規劃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二)強化用地和資金落實。

積極爭取國家核減我區長江兩岸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植樹造林空間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各類園區綠化用地和農村“四旁”土地,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適地適樹種植木本糧油和特色經果林,切實破解生態修復任務重與綠色生態廊道空間不足的用地矛盾。積極爭取國家三峽后續、天然林保護、長江防護林等重點項目支持,市、區縣落實財政預算資金用于“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統籌使用生態轉移支付、森林植被恢復費返還等資金,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多元投入和市場運作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確?!皟砂肚嗌健でЮ锪謳А苯ㄔO資金足額到位。

(三)強化科技支撐作用。

開展造林栽培、復合經營、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技術集成研發,篩選一批適宜不同區域的營造林技術模式進行示范推廣。加大森林火災、松材線蟲病等有害生物災害防控、林特資源開發加工利用、森林旅游康養等實用技術運用。加強林木良種選育和保障性苗圃建設,做好種苗生產和調劑,嚴格使用良種壯苗,實行種苗管理“一簽兩證”制度。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構建遠程技術服務平臺提供技術支撐,確保造林綠化質量和效益。

(四)強化考核與宣傳。

加強和改進國土綠化工作考核,建立完善工作督查、情況通報和考核結果運用機制。各級領導帶頭參加全民義務植樹,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型媒介加強新聞宣傳及輿論引導,深入宣傳“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重大意義、政策措施、先進典型,努力營造全黨動手、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的強大聲勢和良好氛圍。

附件: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區級部門任務分解表

附件

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區級部門任務分解表

總體任務

空間區劃

實施項目

目標任務

牽頭部門

配合部門

(一)著力提升森林數量

生產空間調結構

農業種植結構調新(改)造林

新(改)造特色經果林0.8萬畝。

區農業農村委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

區林業局

疏林地及未成林地營造林

對生產空間中的疏林地及未成林地進行補植管護,人工促進郁閉成林1萬畝。

區林業局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

生活空間增綠量

農村“四旁”植樹

在道路兩旁種植行道樹,在水系周邊種植護岸及水源涵養林,在田邊土坎栽植珍貴經濟樹種,在房前屋后和鄉村公共區域種植經果林或彩葉樹種,開展“四旁”植樹0.3萬畝。

區林業局

區農業農村委

區水利局

生態空間挖潛力

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培育

通過對項目區內宜林地實施人工造林,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補植管護和封山育林等措施,申請認定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0.2萬畝。

區林業局


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

實施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0.35萬畝。

區林業局


(二)著力提升森林質量

生態空間促提升

景觀示范林建設

在江河兩岸的重要生態景觀節點區域,圍繞體現森林季相變化、提升森林景觀價值進行綜合改造,建設季相變化示范林0.5萬畝。

區林業局


低效林改造

對規劃區內林分系統功能退化的有林地和經濟效益差的經濟林進行提升改造1.48萬畝。

區林業局

區農業農村委

森林撫育

對生長不良的中幼林和近熟林,通過撫育、補植、間伐等人工措施實施森林撫育8.94萬畝,培育穩定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

區林業局


生活空間添色彩

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

圍繞城鄉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以海綿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為載體,對江河兩岸沿線城市的建成區、工業園區、交通碼頭等進行綠化美化0.2萬畝,提升城市綠化質量。

城市建成區綠化

區城市管理局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

工業園區綠化

區工業園區管委會

交通碼頭綠化

區交通局

部門解讀:

關于《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總體實施方案》的政策解讀

一圖讀懂:

關于《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總體 實施方案》的政策解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國務院部門網站

地方政府網站

市政府部門網站

區(縣)政府網站

武隆區部門街鎮網站

其他網站

強姧伦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