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部門解讀:

關于《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政策解讀

一圖讀懂:

文件下載:

府辦發62號(關于印發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docx

[ 索引號 ] 115002320086900349/2023-00076 [ 發文字號 ] 武隆府辦發〔2023〕62號
[ 主題分類 ] 其他 [ 體裁分類 ] 其他公文;規劃
[ 發布機構 ] 武隆區政府辦公室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3-12-03 [ 發布日期 ] 2023-12-06

重慶市武隆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各街道辦事處,各鄉鎮人民政府,區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已經區政府第6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

?????????????????????????? 重慶市武隆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123???????

(此件公開發布)

?

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

(2021-2035年)

第一章規劃總則

第一節規劃目的及意義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決策部署,服務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提升重慶市武隆區國土空間質量,著力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為鞏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的“雙創”成果奠定良好生態基礎,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第二節規劃定位

本規劃是重慶市武隆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是一定時期內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任務的總綱和空間指引,是爭取各級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的依據。在武隆區范圍內所有與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有關的空間政策制定、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各類工程安排等需要符合本規劃的要求。

第三節規劃依據

(一)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11.《土地復墾條例》;

12.《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13.《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1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

15.《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16.《重慶市土地管理規定》;

17.《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

18.《重慶市濕地保護條例》等。

(二)政策文件。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

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廳字〔201948號);

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942號);

4.《國務院關于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82號);

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國辦發〔202140號);

6.《財政部 國土自然資源部 環境保護部 關于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通知》(財建〔2016725號);

7.《財政部辦公廳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關于進一步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的通知》(財辦資環〔202015號);

8.《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自然資規〔20196號);

9.《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194號);

10.《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2045號);

11.《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廳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科學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

12.《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渝府辦發〔202056號);

1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渝府辦發〔201942號)等。

(三)相關規劃。

1.《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在編);

3.《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4.《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

5.《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6.《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7.《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在編);

8.《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

9.《重慶市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0.《重慶市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十四五”建設規劃(20212025年)》;

11.《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12.《重慶市武隆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13.《重慶市武隆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14.《武隆區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15.《重慶市武隆區“十四五”林業發展規劃》;

16.《武隆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17.《重慶市烏江“一河一策”方案(2021-2025年)》;

18.《“十四五”烏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實施方案》;

19.《重慶市武隆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第四節規劃范圍與期限

規劃范圍為武隆區行政管轄區域,總面積2889.38平方公里,下轄4個街道、10個鎮、12個鄉,即:鳳山街道、芙蓉街道、仙女山街道、羊角街道、白馬鎮、江口鎮、平橋鎮、火爐鎮、鴨江鎮、長壩鎮、桐梓鎮、和順鎮、雙河鎮、鳳來鎮、廟埡鄉、石橋鄉、黃鶯鄉、滄溝鄉、文復鄉、土地鄉、白云鄉、后坪鄉、浩口鄉、接龍鄉、趙家鄉、大洞河鄉。

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其中近期為2021年至2025年,遠期為2025年至2035年。

第二章基礎分析與形勢研判

第一節自然資源狀況

(一)地質構造演化。

武隆區位于四川盆地東南緣盆東平行嶺谷區與巫山大婁山中山區的過渡地帶,受構造控制,地層走向多呈北東向及近南北向,與構造線及山脈延伸大體一致,多深丘,以山地為主。區內地質構造雛形由燕山期第二幕形成,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和南北徑向構造體系,川黔南北構造帶。江口等地區屬川鄂湘黔隆起褶皺帶,褶皺構造形成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構造成南北向的主要有接龍場背斜、甘田灣向斜、大耳山背斜、羊角背斜、三匯背斜、車盤向斜等。背斜核部出露地層多為二疊系、三疊系,其中接龍場背斜多為寒武系。向斜軸部為三疊系中上統地層。構造形態多為短軸構造,兩翼巖層傾角差異較大。斷裂構造發育,多與背斜伴生。其性質為沖斷層、正斷層、逆斷層。主要斷層有芙蓉江沖斷層、土坎正斷層、三匯沖斷層、煤炭廠逆斷層、四眼坪逆斷層。

(二)自然地理條件。

1. 氣候特征。武隆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地勢高差懸殊,地形復雜,四季分明,地區小氣候差異大,表現為冬暖、春早、夏熱、秋陰、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7.4℃,極端最高氣溫在3442.5℃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在-1.56℃之間,全年總積溫在47806900℃之間,無霜期為250350天,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30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1024.9毫米,全年日照平均日照1015小時,太陽總輻射約為82.434卡/平方厘米年,相對濕度在7785%之間。

2. 地形地貌。武隆區屬渝東南邊緣大婁山脈褶皺帶,境內自然條件呈“七山一水兩分田”格局分布,多深丘、河谷,以山地為主。地勢呈現東北高、西南低的特點,境內東山菁、白馬山、彈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組成桐梓、木根、雙河、鐵礦、白云高地。烏江由東向西從中部橫斷全境。烏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屬武陵山系,烏江南面的白馬山、彈子山屬大婁山系。全區以構造-剝蝕地貌為主,構成了武隆區地貌的基本輪廓,其次是河流侵蝕地貌和巖溶地貌區。

3. 河流水文。武隆區位于重慶市渝東南烏江下游,境內溪流眾多,各河流均屬烏江水系,有大小河流50多條,河道比降大,落差較集中,分南北注入烏江。除烏江外,集雨面積在 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芙蓉江、大溪河等13條。

4. 土壤分類。武隆區土壤類型包括6個土類、16個土屬、25個土種。以黃壤、黃棕壤、石灰質土為主,分別占耕地面積的53.68%19.74%、11.13%,全區土壤分布主要受制于地形地貌和巖層分布,其中黃壤是全區的基帶土壤,在砂、頁巖地區一般分布于300米以上,在灰巖地區一般分布于800米以上,而 800 米以下區域主要分布為石灰巖土,且800-1000米區域多分布為石灰巖和黃壤復區,烏江河谷地帶的巷口、長壩、火爐廣泛分布石灰巖土。

(三)重要資源稟賦。

1. 山水林田湖草資源。武隆區山水格局顯著、林田草資源豐富。山高坡陡,地形起伏大。全區山體資源表現為武陵山、大婁山兩大山系夾烏江河谷,形成了全區自然本底的基本構架,主要山脈有武陵山系的仙女山、桐梓山,大婁山系的白馬山;海拔500米以上山地占全域面積的85.2%,其中1400米以上中高山占了18.01%,是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區。水資源豐富,可承載規模大,開發潛力巨大。全區溪河眾多,各河流均屬烏江水系,總計超過50條,其中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4條;湖泊水庫總計30座,庫容近4萬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8951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最大可利用量約8.22億立方米,未來開發潛力巨大。林地資源占比高。全區林地面積約2112.49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積的72.82%,主要分布在仙女山街道、白馬鎮,分別占全區林地的8.44%、8.07%。旱地占比高,坡耕地分布廣,耕地地力水平中等。全區耕地面積477.74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積的16.47%。其中旱地面積約占所有耕地面積的82.83%,約占全域面積的13.64%;坡度在6°~15°15°~25°的耕地面積分別約占耕地面積的39.63%37.01%;耕地以中等水平的五級地和六級地面積最大,占耕地總面積的40.33%。草地資源稀少缺乏。全區草地面積僅9.92平方公里,約占全域面積的0.34%,主要分布于仙女山街道,占全區草地的55.58%。

2. 礦產資源。武隆區礦產資源總體特征表現為:大、中型礦床少,小型礦床及礦點多;非金屬礦產多,金屬礦產少;貧礦多,富礦少。截至2020年底,全區已發現礦產27種,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7種,礦產地87處,共開發利用28個礦山。

3. 生物資源。武隆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全區以中亞熱帶植物為主。植被資源中有速生優質樹種馬尾松、杉木、鐵尖杉等樹種,有屬一級保護樹種銀杉、珙桐、水杉,二、三級保護樹種杜仲、鵝掌楸、胡桃等;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木有油桐、卷子、生漆等數十種;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區,主要有虎、豹、馬豹、猴、野豬等野生動物,在白馬山原始森林中存在小熊貓、靈貓、林麝、大鯢等國內外珍稀動物。

4. 管控要素。武隆區管控要素主要包括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永久基本農田等,各類要素疊加后總規模約1081.57平方公里,約占全域總面積的37.28%。其中,生態保護紅線面積743.9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仙女山、桐梓山、白馬山自然保護區以及芙蓉江流域等地;永久基本農田面積337.67平方公里,占現狀穩定耕地78.71%。全區現有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為177.59平方公里,包括1個國家級森林自然公園、1個市級自然保護區、2個區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分布在仙女山、白馬山等山體以及陽水河和芙蓉江流域周圍。

第二節綜合評價

(一)生態系統現狀。

依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生態系統遙感解譯與野外核查》(HJ 1166—2021)中關于全國生態系統分類體系標準,結合武隆區國土三調、地理國情監測數據等測繪數據,立足武隆區的生態本體,從系統性出發,將武隆區生態系統分為7類,其中森林、灌叢、草地、濕地、其他等類型屬于自然生態系統,城鎮、農田等類型屬于人工生態系統。

數據表明,武隆區自然生態系統占主導優勢,面積2189.24平方公里,占比75.47%,其中森林生態系統規模較大,面積1577.28平方公里,占比54.37%;灌叢生態系統面積552.83平方公里,占比19.06%,濕地、草地、其他生態系統規模相對較少。人工生態系統面積711.76平方公里,占比24.53%,其中農田生態系統面積581.89平方公里,占比20.14%,城鎮生態系統面積127.45平方公里,占比4.39%??傮w來看,武隆區生態系統整體功能較豐富,但農業發展及城鎮建設會對自然生態系統帶來一定挑戰,因此在構架生態系統格局的過程中,需重視人工生態系統的作用。

(二)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1.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及國土空間開發適應性評價。武隆區全域生態保護重要等級高,農業生產最大承載力規模約為932.23平方公里,城鎮建設最大承載規模約為357.52平方公里。其中受到地形地貌及河流水系的影響,武隆區97.04%以上的區域屬于生態保護重要性和極重要性地區,主要分布于北部的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及西南部的白馬山市級自然保護區等森林覆蓋度高、水源涵養能力強、生態系統功能好的區域??沙休d農業生產用地主要分布于水熱條件好、海拔低的西部和東部區域??沙休d城鎮建設用地主要分布于中部區位條件好、地勢較平坦、海拔低的平壩區域。

2.生態系統恢復力評價。武隆區生態系統恢復力總體水平較高。其中恢復力中等及以上區域總面積為2475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85.67%;恢復力較低及以下區域總面積為414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14.33%??臻g分布上,武隆區生態修復恢復力較高及以上區域集中分布于海拔高、植被覆蓋度高、生物多樣性豐富、人類活動少的北部后坪苗族土家族鄉、仙女山街道以及南部黃鶯鄉、石橋苗族土家族鄉、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浩口苗族仡佬族鄉等區域,此區域具備較高的生態系統恢復能力。生態系統恢復能力較低及以下區域主要分布于芙蓉街道及鳳山街道等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區域,由于該區域聚集人口多、生境破碎化程度高,使得該區域的生態系統結構單一,難以抵擋外界不斷增強的干擾能力,易受到外界干擾而打破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

3.生態系統退化評價。武隆區退化狀況整體表現良好,生態系統功能總體處于較高水平,生態系統結構退化以未退化為主。其中生態系統功能中度及以上退化面積288.4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9.98%;未退化和輕度退化區域面積2600.6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90.02%??臻g分布上,生態系統功能重度退化和極重度退化區域集中分布于武隆區中部的芙蓉街道、鳳山街道和江口鎮等人口密集、生態易受人為干擾影響較多的區域,具有一定的生態安全風險。生態系統功能未退化區域集中分布于全區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人為干擾影響較少的區域。生態系統結構未退化區域面積2265.68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78.42%;微度退化和輕度退化面積313.81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10.86%;中度退化面積57.23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1.98%;重度退化面積200.62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6.94%;極重度退化面積51.66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1.79%??臻g分布上,生態系統結構重度和極重度退化區域集中分布于羊角街道、仙女山街道、芙蓉街道和鳳山街道等武隆區城鎮和工業集中區域,該區域生態系統結構相對簡單,易受到外界干擾,導致生態系統結構退化;生態系統結構中度退化區域主要分布于雙河鎮、火爐鎮、廟埡鄉等地,該區域多為農業種植區域,會受到一定的人為活動干擾,影響生態系統結構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結構輕度和微度區域主要集中分布于烏江流域兩側的人為活動影響微弱、生態系統結構較完善的區域。

第三節問題識別

1. 自然保護區內存在用地矛盾現象。武隆區自然保護地內現有原住居民約4萬人,由于《自然保護地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尚未制定或修改,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生態保護與民生保障、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較大;隨著近年國家陸續出臺嚴管天然林、公益林等政策措施,部分項目使用林地受到限制,公益林調整為商品林的訴求增長,建設項目使用林地指標緊張,林草資源保護壓力持續增加。

2. 水資源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依然嚴重。武隆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大部分區域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喀斯特地貌發育非常典型,水源工程開發難度大,建設費用高、供水成本高,是典型的“人在高處走,水在低處流”,特別是水資源短缺區、煤炭采空區、高山納涼區等區域骨干水源少,網絡化程度低,調配能力弱,水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區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10786萬立方米,人均蓄引提水能力263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水利工程年均可供水量約8769萬立方米,現狀仍缺水約3300萬立方米,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城鄉供水保障水平差異較大,農村集中供水工程95%為小型工程,工程建設標準普遍偏低、水源不穩定、供水設施老化、凈化消毒設施不完備,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

3. 水旱減災體系不完善,洪水風險壓力巨大。武隆區是典型的山區,自然立體氣候明顯,境內河網發達,烏江貫穿全境,沿江有10個場鎮街道依山傍水而建,受多個暴雨帶影響,洪水峰高量大,持續時間較長,防洪形勢十分嚴峻。從山形地貌看,1/3以上面積屬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約20萬人有可能受到山洪災害威脅;烏江城區部分區域、羊角街道防洪能力還未完全達標,部分鄉鎮中小河流最低處防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現有12個防洪薄弱風險點尚未根除。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數量、經濟體量、城鎮規模不斷增加,對防洪保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水旱災害防御任務依然艱巨。

4. 水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建設幸福河湖任務艱巨。武隆區的農村大部分河流尚未治理,河湖管理范圍劃定成果尚需鞏固提升,岸線保護利用規劃約束遲緩,河道管理范圍內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四亂”問題依然突出,部分河流斷面存在生態流量不足、水質不穩定等問題,河長制工作進展成效還不平衡。

5. 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嚴峻。武隆區的山區、丘陵、崗坡、耕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其中坡地以片蝕為主。崗區梯田、階地由于多年被侵蝕,土層薄,溝谷切割嚴重,全區水土流失面積839.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29.04%,嚴重限制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6. 森林資源質量提升困難。武隆區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4.6%,距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8%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由于當前全區低質低效林數量大,低質低效林面積占喬木林總面積的50%以上,且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對全區松林資源保護構成嚴重威脅。

7. 石漠化現象存在,影響土地質量提升。武隆區潛在石漠化區域面積114.22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3.95%,石漠化程度輕度及中度區域面積為7.77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0.27%,多集中于雙河鎮和火爐鎮。該區域連續性差,耕地貧瘠,持水保肥力低,造林成活差,土地有效利用面積低,人地矛盾突出,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

8. 地質災害風險較高。武隆區風險地質災害區主要分布于鴨江—平橋滑坡高易發區、長壩—白馬—烏江沿線滑坡崩塌高易發區、大洞河滑坡崩塌高易發區等地區,面積約440.12平方公里,占比約15.23%;中部平壩和緩丘區域為低易發及中易發區,面積約2449.35平方公里,占比約84.77%。全區具有一定的地質災害風險。

第四節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成效

1. 綠色生態屏障全面筑牢。全面優化生態、生活、生產三大空間布局,劃定全區生態保護紅線面積834.63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28.89%。嚴格保護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有效保障遺產地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安全。嚴格管控生態空間,以武陵山和大婁山為代表的山地生態屏障,以仙女山和白馬山等自然山體,以烏江、芙蓉湖和大溪河等水系生態涵養帶,以國道、省道和旅游沿線為主體的綠廊系統得到妥善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成效顯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保持穩定,芙蓉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通過驗收,大規模國土綠化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高達64.6%,成為首批38個“中國森林氧吧”之一。綠色發展成效得到認可,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縣)。

2. 水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顯著。全力開展治水攻堅戰,以河長制為抓手扎實推進“三水共治”,完成27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實施城區和鄉鎮污水處理廠擴建及提標改造,新建污水管網400多公里,實現鄉鎮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城區地表水國控和市控斷面全面達到或優于類水質,烏江、芙蓉江水質持續優良,大溪河水質保持類且大部分時段達類,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3. 林草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堅持重點工程帶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強化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以國土綠化提升三年行動為主要抓手,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植被恢復、長江防護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國家重點林草生態修復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70余萬畝。截至2020年底,全區森林面積增加到343.06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4.6%,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277萬立方米,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4.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完成一批畜禽養殖場糞污治理和38個行政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廢舊農膜回收等專項行動。規范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和收運,啟動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完成白馬垃圾處理廠封場。穩步推進治土持久戰,建立疑似土壤污染地塊名錄并完成調查評估,完成農用地和污染地塊污染等級劃定,落實分類管控措施。

5. 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滿意度不斷提升。持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十進”活動,成功創建一批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教育基地及一批市級生態文明示范機關、市級生態文明示范旅游飯店、市級綠色惜福商場、市級生態文明示范企業、市級環境友好型社區、市級綠色家庭等生態細胞工程。全社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正在牢固樹立,“抓環保就是抓發展、就是抓可持續發展”逐步深入人心。

第五節機遇與挑戰

(一)重大機遇。

1. 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綠色發展新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生態文明要求全面推進綠色發展,更需要聚焦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突出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為生態保護修復營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有利背景。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合理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就“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做出重要部署,為保障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破解制約生態修復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系統化、可操作的綠色發展制度,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發展生態產業經濟,為國土生態保護與修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2. 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催生武隆發展新機遇?!耙粠б宦贰背h、西部大開發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西部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重慶“一區兩群”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武隆區搶抓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充分展現武隆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把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努力確立武隆發展的歷史方位、書寫武隆內陸開放的價值定位、體現武隆上游責任的時代站位、發揮武隆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擔當。

3. 國土生態修復事業已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十三五”時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生態保護和修復納入“3+8”行動計劃,凝聚各方力量,統籌各類資源,大力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持續開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深入推進巖溶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濕地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有效改善,各類自然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基本得到遏制,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質量持續改善。武隆區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快速增長、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美麗武隆建設取得新進展,為在新的起點上深入推動武隆區國土生態修復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面臨挑戰。

1. 生態保護修復系統性不足。受歷史不合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武隆區現階段仍不同程度存在生態環境脆弱、水環境問題突出、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任重而道遠。武隆區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管理體制和協調聯動機制尚不完善,落實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部分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和治理措施相對單一,忽視了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生態保護修復系統性不足,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成效不明顯。

2. 國土生態修復空間面臨的壓力大。武隆屬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擁有眾多自然保護地和烏江岸線,生態空間范圍廣,“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殊地貌導致可供開發的建設用地不多,發展與保護矛盾突出,破解生態空間約束責任重大。全區仍屬于欠發達地區,還處于欠發達階段,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面對的經濟結構調整約束加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任重道遠。主動推進融入重慶主城都市區帶來工業拓展,將增加發展模式向綠色引領、創新驅動、消費主導和智能融合轉型難度。落實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重慶市“一區兩群”區域發展戰略,社會經濟發展仍將保持較快發展,城市繼續擴張和鳳來新城啟動開發,城鎮人口總量和城鎮化率進一步提升,游客數量持續增長,極可能觸碰生態空間,新增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問題更加復雜多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面臨較大沖擊。

3. 國土生態修復制度支撐不足。生態環保資金投入壓力持續加大。當前,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仍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生態損害責任方賠償或其他籌集方式占比很小,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政府大力實施減稅降費的背景下,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可用財力有限與生態環保資金需求的矛盾進一步凸顯;生態修復涉及部門多,協調難度大,導致國土生態修復項目易碎片化、時序不一,對整體修復效果不利,國土生態修復的點、線、面等空間要素難以有機結合。

第三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鞏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成果,圍繞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綠色發展創新示范區的目標和“生態優先、旅游引領、三產融合、強區富民”發展戰略,以全面提升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為目標,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推進形成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開創美麗武隆建設新局面,為把武隆加快建設成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綠色發展創新示范區提供生態支撐,為共建山清水秀美麗重慶作出武隆貢獻。

第二節規劃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把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助推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和成色,創造高品質生活。

——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面摸清全區生態保護現實情況與主要生態問題,聚焦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妥善處理保護和發展、整體和重點、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準確把握林草發展方向,突出重點和薄弱環節,集中攻關,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及項目,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立足不同區域的特點、優勢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分區分類合理配置保護和修復、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修復措施,科學采取保護保育、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等四種保護修復模式,共建生態網絡。

——統籌協調,規劃銜接。統籌考慮自然生態系統各要素與農田、城市人工生態系統之間的協同性,注重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河流湖泊等國土空間的整體性、系統性,體現綜合治理,突出整體效益。與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和武隆區國土空間規劃加強銜接。

——示范創新,彰顯特色。鞏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成果,全面加強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制度、生態文化與生態生活等方面的示范創新,構建和諧優美的生態人居體系,探索和實施系列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體現質量和創新驅動的特色,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第三節規劃目標

(一)規劃目標。2025年,全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示范成果得到鞏固和推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努力把武隆打造成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美麗武隆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全區生態環境實現根本好轉,美麗武隆全面建成,成為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示范樣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基本實現,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

——生態格局更加優化。優化完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生態空間格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空間,分類施行生態管制,規劃期內,烏江、芙蓉江等生態廊道初步建成,仙女山、白馬山、桐梓山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逐步增強,大溪河-白馬山農田生態系統和烏江沿岸城鎮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重要生態功能區和敏感區得到有效保護,進一步鞏固武隆區在全市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用。

——生態服務功能大幅提升。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森林質量、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水污染、農村人居環境、農業面源污染等得到有效提升和治理。規劃期末,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森林蓄積量超1300萬立方米,重要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市級考核要求,全區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自然保護地體系更加完善,碳匯能力顯著增強,“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率顯著增加。

——城鄉人居品質顯著改善。提升城鄉空間品質與人居環境質量,統籌布局城鄉資源要素,構建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城鄉關系。規劃期末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以上,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全區產城景融合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二)指標體系。從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兩個方面構建10個指標。

3-1? 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目標表

序號

指標類型

指標名稱

單位

2020

2025

2035

屬性

1

生態保護

生態保護紅線面積

平方公里

746.7

743.90

743.90

約束性

2

重要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

——

達到市級考核要求

達到市級考核要求

約束性

3

森林覆蓋率

%

64.6

≥68

≥70

約束性

4

天然林保有量(林地保有量)

平方公里

2111.45

2105.01

2092.15

約束性

5

森林蓄積量

萬立方米

1277

≥1300

≥1300

約束性

6

生態修復

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平方米

2.51

≥8

≥12

預期性

7

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

%

11.9

≥12.3

≥12.3

預期性

8

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面積

公頃

——

42.08

42.08

約束性

9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

萬畝

——

10

——

預期性

10

有害生物控制率

%

——

國家下達指標

國家下達指標

預期性

注:[]2021年到該年份累計值。

第四章生態保護修復總體布局

第一節生態安全總體格局

依托武隆區良好的生態資源本底,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各類自然保護地為重點,構建烏江、芙蓉江兩大生態帶,大溪河、石梁河、清水溪、郭溪溝等多條生態廊道和桐梓山、彈子山等多個生態綠核為支撐的“兩帶多廊多綠核”生態格局。

兩帶。即烏江生態帶、芙蓉江生態帶。烏江由東向西從中部橫斷全境,境內烏江長79公里。芙蓉江重慶段屬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在武隆區境內主流河段長35公里,面積152.8平方公里,是一個江峽型小尺度大容量喀斯特地貌和原始水上森林型風景區。

多廊。即由大溪河、石梁河、清水溪、郭溪溝、蘇家河、長頭河、木綜河、板河溝等構成的生態廊道。生態廊道承擔連接破碎生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

多綠核。即由仙女山、白馬山、桐梓山、彈子山、尖峰嶺、轎子頂、芙蓉湖等構成的重要生態節點。生態綠核是全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承擔著凈化水質、涵養水源、水土保持、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

第二節生態保護修復分區

堅持系統性保護、與上位規劃銜接、主導功能等原則,根據生態保護修復評價和問題識別,充分銜接武隆區“三區三線”劃定結果和《武隆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按照保證流域單元的完整性,以自然流域劃分結果為基礎,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以重要山體、河流為補充,確定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五大片區”。

(一)仙女山生物多樣性生態屏障區。

生態現狀。該區域位于武隆區北部,涉及仙女山街道、羊角街道和雙河鎮等3個街鎮,總面積542平方公里。區域海拔較高,森林植被茂密,草地資源較為豐富,是極為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區域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88.87平方公里,有仙女山森林自然公園和巖溶地質公園2個國家級自然公園。其中,仙女山國家森林自然公園面積50.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50米,最高海拔2033米,公園擁有草場、森林、濕地、湖泊等旅游資源,是重慶周邊最大的高山草原。此外,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該片區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人與自然互動較為頻繁。目前,該區域主要存在地質災害現象嚴重(長壩-白馬-烏江沿線滑坡崩塌高易發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仙女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用地矛盾、仙女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石漠化現象嚴重(雙河鎮)等生態問題。

主攻方向。以筑牢仙女山生態屏障、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導向,重點突出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草地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石漠化治理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保護仙女山山形走勢的連續性和山體的完整性,加強地災防治,修復山體自然植被,持續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相品質。強化草地資源保護,提升草地質量,實施“豐草”或草地恢復項目。仙女山草場以原生態保護為主,在保持草地面積不減少、草地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適度開展休閑旅游。加強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立足區域旅游發展格局,共建大仙女山旅游品牌、烏江畫廊旅游示范帶,打造大武陵山旅游片區,全面融入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

(二)烏江沿岸城市品質提升區。

生態現狀。該區域位于武隆區城區,涉及芙蓉街道、鳳山街道等2個街道,總面積271平方公里。區域內城鎮開發邊界面積6.85平方公里,屬典型城市生態系統,是武隆區人口最集中、開發強度最大、經濟活動最為密集的區域,也是武隆的政治、經濟、文化、旅游服務中心。目前,該區域存在地質災害現象嚴重(長壩-白馬-烏江沿線滑坡崩塌高易發區)、防洪保安體系薄弱、城市污水處理效率不高、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等生態問題。

主攻方向。依托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以“烏江兩岸”為核心,打造清水綠岸的江邊風貌,打造主城都市區后花園。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公園城市建設和城市綠地系統完善,協調“水、岸、城”關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加強烏江、公園水體等河湖水環境治理,恢復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有效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和城市生態品質。加強區域地災防治,實施防洪護岸工程,著力解決城區防洪問題。

(三)芙蓉江生態涵養區。

生態現狀。該區域位于武隆區南部,涉及江口鎮、文復鄉、石橋鄉、浩口鄉、黃鶯鄉等5個鄉鎮,總面積592平方公里。區域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41.23平方公里,有巖溶地質自然公園、芙蓉湖濕地自然公園2個國家級自然公園,芙蓉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芙蓉江黑葉猴市級自然保護區1處。其中,芙蓉湖國家濕地公園面積8.46平方公里,其中濕地面積5.05平方公里,濕地率59.72%,濕地類型包含永久性河流濕地與庫塘濕地兩種類型;濕地公園內野生動植物豐富,有維管束植物147405579種,魚類85種,兩棲類12 種,爬行類21種,鳥類133種,獸類17種。目前,主要存在地質災害現象嚴重(長壩-白馬-烏江沿線滑坡崩塌高易發區)、防洪保安體系薄弱、烏江沿線碼頭船舶垃圾污水收集及處理能力弱(蔣家沱碼頭)、水土流失、自然保護區用地矛盾等生態問題。

主攻方向。以筑牢芙蓉江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保護為導向,重點實施森林生態系統修復,提升森林的生態效益和景觀質量,治理芙蓉江流域,維護流域水生態空間;加強流域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進芙蓉江及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以實施防洪護岸工程為重點,適當兼顧支流防洪排澇工程。加強芙蓉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支撐芙蓉江旅游示范帶建設。

(四)桐梓山生態屏障區。

生態現狀。該區域位于武隆區東北部,涉及桐梓鎮、火爐鎮、接龍鄉、后坪鄉、土地鄉、滄溝鄉等6個鄉鎮,總面積617平方公里。區域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86.95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79.76平方公里,擁有后坪天坑自然公園。區內桐梓山最高峰花尖巖海拔2688米,森林覆蓋率達53%,年平均氣溫20℃。目前,該區域主要存在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桐梓山部分區域森林質量有待提升、耕地有效利用率不高、石漠化現象嚴重(火爐鎮)等生態問題。

主攻方向。以屏障區域生態環境為導向,重點突出保護山形走勢的連續性和山體的完整性,修復山體自然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相品質。強化桐梓山山水景觀特色保護,臨山地區順應原始地勢形成高低有別的立體空間形態,加強坡、坎、崖等區域立體綠化種植。加強木綜河及其支流的保護,構建區域山水走廊。

(五)大溪河-白馬山生態農業提升區。

生態現狀。該區域位于武隆區西部,涉及白馬鎮、和順鎮、長壩鎮、鳳來鎮、鴨江鎮、廟埡鄉、白云鄉、大洞河鄉、趙家鄉、平橋鄉等9個鄉鎮,總面積868平方公里。區域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22.99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05.03平方公里,擁有白馬山市級自然保護區,大溪河、石梁河、郭溪溝、長頭河等河流兩岸分布有較高質量的耕地;白馬山、彈子山、尖峰嶺等山體森林茂密,承擔著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目前,該區域存在地質災害現象嚴重(鴨江-平橋滑坡高易發區、長壩-白馬-烏江沿線滑坡崩塌高易發區和大洞河滑坡崩塌高易發區)、礦山污染現象嚴重、烏江沿岸資源受損、防洪保安體系薄弱、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不高、白馬山局部地區森林質量有待提升、自然保護區內存在用地矛盾、土壤鎘污染(平橋鎮、鴨江鎮、白馬鎮、白云鄉等鄉鎮境內)等生態問題。

主攻方向。以保護鄉村田園風光和筑牢山體生態屏障為導向,重點突出農田綜合整治、農村低效建設用地整理、水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修復工作。優化農用地結構布局,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減少耕地“碎片化”,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確定治理空間范圍,開展土壤污染治理,分類確立不同類型污染治理的主導方式。按照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的原則,推進存量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利用,充分盤活利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優化各類建設用地選址與空間布局,抓好農民新村居民點規劃和建設;以白馬山、彈子山、尖峰嶺等為重點區域,實施森林生態系統修復,以大溪河、石梁河、郭溪溝、長頭河等河流及相關影響區為重點,持續開展水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治理。

第三節重點任務

(一)保護自然生態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優化調整,細化落實管控要求,確保調整后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詳細勘界工作,設置界樁、警示牌和宣傳牌,在易受破壞和侵占的區域設立圍網、隔離帶等,確保生態紅線區域不受侵犯。嚴格按照國家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管控要求,制定武隆區生態保護紅線分類管控規定,全面細化分解落實具體管控任務,明確責任部門和單位,加強日常監管。

2. 加強生態空間管控。重點保護好烏江、芙蓉江、大溪河等水系生態涵養帶,配合市級開展烏江生態走廊建設,加快研究武隆段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嚴控烏江干流岸線“1公里”和“5公里”空間紅線。加強仙女山、白馬山、桐梓山等山系生態屏障保護,生態保護紅線外的生態空間原則上按限制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從嚴控制生態空間轉為城鎮空間和農業空間。加強城市公園、城市河流自然岸線和主次干道綠廊保護,完善城市綠地系統保護。加快完成生態空間內違規違法建設用地清查,形成完備可靠的生態安全格局和重要生態屏障。

3. 嚴格自然保護地管控。完善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管控措施,落實社區共管機制,協調好與旅游開發的關系,維持自然生態本底穩定安全。完善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日常巡查,維護珍稀物種的自然繁衍,保障生物多樣性。完善自然公園保護措施,合理規劃旅游建設項目和旅游通道建設布局,減少生態破壞。開展旅游環境容量研究,強化旅游旺季和高峰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加強旅游通道綠化建設,注意培育物種多樣性,營造優美的通道自然景觀環境。

(二)加強山體生態修復,筑牢武隆綠色屏障。

1. 加快實施礦山生態修復。開展礦山復綠行動,以和順鎮礦山生態修復為示范,加快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修復與土地復墾工作,落實市級下達的年度修復任務,結合全域旅游,實現農旅聯動。加強新建和在建非煤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監管力度,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依法依規關閉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亂采濫挖的礦山。

2. 強化山體保護與利用。保護仙女山、白馬山、桐梓山等山形走勢的連續性和山體的完整性,修復山體自然植被。推進綠化、彩化、香化、美化,形成多層次林分、高郁閉度的多樣青山,打造“看得見、進得去”的開放式山林景觀。建立山體保護名錄,進行劃線保護,將有特殊生態價值、景觀文化價值條件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進行管控。仙女山、桐梓山、白馬山、彈子山持續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相品質,至2035年,生態環境得到全面保護,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0%左右。龍橋山、白巖塘、獅子巖、貓鼻梁、和尚巖、麥子槽、風吹嶺、小尖峰等重要獨立山體,根據自然地形、植被、地質災害、景觀資源等要素,結合周邊用地關系劃定山體保護線,納入生態控制區進行管控。

3.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自然保護區為重點,開展全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信息平臺和野外觀測站點。開展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改善和擴大棲息地,打擊野生動植物盜獵盜采及非法貿易。對國家重點珍稀植物實施小種群保護、種源保存、人工繁育,對原生地逐一編目并落實檢測管理措施,重點落實黑葉猴等野生動物就地保護和種群恢復措施。強化白馬山植物多樣性和陽水河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全區森林防火與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體系。配合市級部門開展烏江魚類資源及棲息地現狀調查與評估,落實烏江十年禁漁措施,完善常態化的管控機制。動態調查全區外來入侵物種的數量、分布及危害程度,建立外來生物入侵數據庫。

(三)系統開展河湖治理,建設生態美麗河湖。

1. 保護修復水生態系統。構建以烏江為主脈,26條次級河流、36座湖庫為補充的水系和濕地公園群落,控源減排,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實現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烏江達到類水質標準、一二級支流達到類水質標準。護藍增綠,加強藍線控制,保護水系生態空間,建筑后退岸線3050米以上,生態岸線比例不低于90%。大力實施烏江武隆段兩岸創面修復綠化,盡力保護和修復原生態岸線;城區段結合實施清水綠岸治理提升工程,分類整治護岸,努力建設綠色休閑游憩親水岸線,提升水生態系統功能。加強次級河流生態修復,重點實施平橋鎮烏楊溪、大溪河流域平橋段等生態修復工程,采取河流整治、截污治污、污水排放口規整、水體富營養化治理、自然修復等措施,努力保留自然岸線形態,修復受損河段岸線,營造自然河道濕地系統。加強山虎關、中心廟、接龍水庫等重點湖庫生態保護,營造良好的自然岸線和水生態系統。嚴格執行水庫和水電站生態基流泄放,保證河流水生態健康。

2. 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細化落實水土保持防治分區,以仙女山、白馬山、桐梓山等主要山脈和各類自然保護地、烏江和芙蓉江兩大水系干支流兩岸植物、山虎關和中心廟水庫等水庫周邊水源涵養區為重點,加強水土流失預防保護,落實森林植被管護和培育。實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實施坡耕地退耕還林、土地綜合整治、農田林網和特色經濟林提升改建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加強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及時掌握動態變化情況,推動水土流失技術創新示范。強化城市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堅決遏制人為水土流失。加強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實施情況的跟蹤檢查和對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情況的核查。

3. 加強水源地保護。完成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建立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管理長效機制。全面加強水源地水質監測,規范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污染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置程序。查漏補缺提高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生態防護林植被蓋度,優化樹種結構,完善水生態系統結構,落實水源地周邊及匯水流域生態建設,增強水土保持功能。加快推進農村小型飲用水水源地整治,落實周邊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措施,完善周邊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

(四)實施森林質量提升,提高森林質量效益。

1. 持續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堅持守住存量、擴大增量、提升質量,實施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工程,夯實生態基底。重點實施烏江流域“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天然林保護等重點工程,劃定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范圍,確定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加快推進武隆區仙女山林相改造和武隆區國家戰略儲備林建設項目,推進森林培育由單一綠化向整體綠化與美化、高效化轉變。完善城鎮綠地系統和城鎮外圍綠化防護林帶建設,全面提升烏江、高速公路、新建鐵路等生態廊道建設水平,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綠色屏障。

2. 加強森林生態保護與利用。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完善三級林長體系,落實屬地責任,設立林長公示牌,健全林業管理保護長效機制。加強重點火險區森林防火綜合治理和松材線蟲病防治減災。嚴格執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全面落實公益林生態補償。配合農旅融合發展,選擇條件優良的村,因地制宜、整村推進,擴大特色經果林建設,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示范村。開展草原生態修復行動,積極實施補播、施肥、除雜、灌溉、松土、鼠蟲害治理、植被重建等綜合農藝手段。

(五)嚴格保護耕地資源,提升耕地生態效益。

1. 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加強監管,健全耕地保護責任制度,切實落實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等目標。確定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和邊界,優化永久基本農田空間布局。按照集中連片、優化布局的原則,將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作為規劃期內重大項目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調整補劃后備資源。嚴格實行監督檢查制度,提出對耕地采取動態監測、綜合監管、聯合執法的措施。

2. 開展巖溶石漠化治理。對石漠化土地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科學治理,實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推進天然草地改良和建設,推動林草植被保護與恢復。探索石漠化區域生態化利用,推進石漠化農耕地生態恢復,適度開展石漠化旱地坡改梯整治,實現耕地蓄水保土。推廣先進適用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開展石漠化治理優良樹種、生態經濟型修復等綜合治理模式的研究和推廣,加快農林復合型綜合治理模式在林草植被保護與恢復中的應用。

(六)加強綠色設施營建,提升城鄉生活品質。

1. 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全面鞏固城市品質提升行動成果,扎實推進“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按照“文化+景觀+休閑”理念,持續推進街頭游園、濱江公園、長途河濕地公園建設,新增改造一批城市公園和廣場,通過綠化、鋪裝、景觀小品和構筑物等,從景觀、生態、功能上綜合提升城市園林景觀品質,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和公園綠地面積,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2.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配合鳳來新城建設,同步開工建設城市污水處理設施,試點在鳳來新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配合城市快速擴展,新開發片區落實雨污分流,進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

3. 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廣黃鶯鄉黃鶯村、江口鎮銀廠村、滄溝鄉滄溝村、桐梓鎮長征村等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典范經驗,以沿江、沿鐵路、沿高速、沿城鎮周邊、沿旅游景區為重點,分區域、分類型開展“清臟”“治亂”。持續推進“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推進場鎮綜合整治和居民新村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危舊房整治提升,突出巴渝民居“八大核心要素”建筑風格,擴大巴渝民居風貌整治示范。

(七)創新兩山實踐路徑,助力高質量綠色發展。

1. 強化政策賦能。建立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重點建立生態價值評估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綠色核算機制、生態產業發展促進機制、招商引資機制,夯實生態產品產權制度和生態價值核算評價工作,探索武隆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路徑。健全生態產品經營機制,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積極引入各類專業化主體,提升生態資源的造血能力和運營效率,用市場化機制拓寬和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營造生態保護良好氛圍,著力構建“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推進生態損害成本內部化,提高破壞生態違法成本,在全區樹立生態產品有價、保護生態有責的意識,營造生態保護修復良好氛圍。

2. 培育生態產品。綜合運用生態修復、綜合開發等措施,促進武隆區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形成濱江公園、濕地公園、交通廊道綠帶、沿河綠道等豐富多樣的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夯實生態產品種類基礎。全面推動生態修復技術現代化,用“再生態”的理念,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用“更新織補”的理念,修復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空間環境、景觀風貌,促進生態系統質量改善,提升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和供給能力。堅持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兩端發力,促進自然資本增值,提高生態產品的產出效益和供給效率。以地票制度為核心,拓展“生態地票”功能,建立市場化“退建還耕還林還草”機制,實現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生態修復、增加生態產品多重效益的疊加。

??? 3. 構建生態產業。以全域旅游實現生態資源變現,依托頂級優美自然山水景觀,圍繞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總體目標,全面實施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提質升級,打造好“世界武隆”品牌,提升武隆生態旅游富民產業和支柱產業地位。以優質特色生態產品實現生態富民,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高規格打造山地特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樣板;以各鄉鎮(街道)現有產業基地為基礎,結合森林質量提升等生態修復工程,重點發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等特色經濟林,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林菌等林下經濟;加快筍材兩用竹、紙漿竹林、材用竹林基地建設,推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綠色化,著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做大做強綠色循環經濟項目。

第五章 ?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第一節重點工程

根據武隆“兩帶多廊多綠核”的生態安全總體格局,聚焦全區生態、農業、城鎮等主要生態問題和主攻方向,按照提高生態質量、改善生態功能、提升生態品質、促進和諧發展的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統籌謀劃布局6大重點工程、12個重點項目,切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涉及武隆區仙女山街道、江口鎮、石橋鄉等3個鄉鎮(街道),以及全區烏江流域、自然保護地等區域。以仙女山、白馬山、芙蓉湖等自然保護區及自然公園為重點區域,實施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沿烏江兩岸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美化改造,以林相優化為手段,以闊葉化改造為重點,開展色葉樹種造林和林分林相改造,構建以山脈、河流、高速公路、國省道、鐵路、農田林網為主體通道的森林網絡系統,促進森林質量明顯提高,森林生態體系、產業體系、文化體系、服務體系、支撐體系全面建成,申請獲批“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規劃期內重點實施烏江(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國土綠化行動、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重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等5個重點項目。

專欄1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1. 烏江生態廊道(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重點項目。項目涉及全區烏江流域。主要建設內容:烏江流域“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生態修復,包括森林數量提升和質量提升。項目建設規模:實施森林數量提升2.65萬畝,包括:疏林地和未成林地造林1萬畝,開展農田林網和農村“四旁”植樹0.3萬畝,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0.35萬畝,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新(改)造林0.8萬畝,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培育0.2萬畝;實施森林質量提升5.35萬畝,包括:景觀示范林0.5萬畝,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0.1萬畝,低效林改造0.25萬畝,森林撫育4.5萬畝。

2.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重點項目。項目涉及仙女山鎮、江口鎮、石橋鄉等3個鄉鎮(街道)。主要建設內容:整合優化預案、方案通過國家審核后,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完成全區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及自然公園生態敏感區域等建設電子圍欄工程50公里;結合智慧林業,支持全區自然保護地建設完善管護、巡護、公眾教育、科研監測、防災減災等系統;建設完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問題監管平臺,開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組織第三方機構開展核查檢查;制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監管辦法、自然保護地監督管理辦法。

3.國土綠化行動重點項目。項目涉及仙女山街道。主要建設內容:實施天然林保護與修復、稀疏退化林分修復、退耕還林還草等。主要建設規模:有效管護196萬畝公益林,天然林保有量不低于194萬畝;通過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品種改良、發展林下經濟等方式實施退耕還林質量提升10萬畝以上。

4.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重點項目。項目涉及全市自然保護地。主要建設內容:采用疫木粉碎(削片)、飛機施藥、打針注藥等綜合防治措施,結合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國家儲備林現有林改培,探索杉天牛、松材線蟲病生物措施綜合防控,建立長效防控機制。項目建設規模:每年實施松材線蟲疫木清理5萬畝左右,杉天牛防治0.3萬畝左右。

5.重大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項目。項目涉及武隆區全域。主要建設內容:一是開展渝東南武陵山生物多樣性建設,完成營造林9.01萬畝。二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典型植被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重點以白馬山自然保護區、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全面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典型植被生態系統。三是物種多樣性就地保護網絡工程,重點在白馬山林場建立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基地,強化杜鵑、珙桐、銀杉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四是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在白馬山自然保護區開展珍稀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持續推進杜鵑、珙桐、銀杉等野生植物拯救保護,擴大其種群;在白馬山自然保護區、黑葉猴自然保護區,開展珍稀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購買野生動物監測、繁育、科研相關設備各一套。提升野生動物收容救護能力。五是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主要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應急處置和科學研究,防控重大陸生野生動物疫情。

(二)烏江生態廊道水環境整治和水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涉及武隆區大溪河等河流和芙蓉江濕地公園等區域。推進烏江及其支流的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治理,按照源頭控制、過程收集、末端處理的路徑,通過生態恢復等措施,創造受損河湖岸帶生態系統能夠逐步自然恢復的生境條件,使退化的河流岸帶恢復到健康狀態,發揮其主要生態服務功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期內實施大溪河等小流域生態治理、芙蓉江等濕地保護與修復等2個重點項目。

專欄2烏江生態廊道水環境整治和水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1. 大溪河等小流域生態治理重點項目。項目涉及武隆區烏楊溪、大溪河、木棕河、延滄河等河流流域。主要建設內容:實施小流域生態修復,包括平橋鎮烏楊溪生態修復改造項目,大溪河流域平橋段生態修復改造項目,木棕河、延滄河(滄溝段)生態治理修復項目。
  2. 芙蓉江等濕地保護與修復重點項目。項目涉及芙蓉江濕地公園、長途河濕地公園、楊柳壩濕地公園等。主要建設內容:對全區濕地生物多樣性進行全面調查,重點在芙蓉湖國家濕地公園開展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建設;在全區開展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力爭在芙蓉湖建設面積為100畝的濕地植物園1個,配置監測、科研設備一套,并進行人員培訓。重點在芙蓉湖國家濕地公園內的水域、耕地、林地等具備濕地生態功能的區域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在全區范圍內探索小微濕地建設,實施芙蓉湖國家濕地公園提升、長途河濕地公園建設、楊柳壩濕地公園建設。

(三)全域土地綜合治理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涉及武隆區桐梓鎮、土地鄉、滄溝鄉、火爐鎮、文復鄉等5個鄉鎮。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形成多目標、多功能、高效益的綜合防治體系。實施農用地整治,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耕地提質改造,降低耕地破碎化程度,提升農田生態質量;將生態修復工作與資源利用任務相結合,充分挖掘鄉村自然和文化資源,保持鄉村特有的鄉土文化,注重傳統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歷史文脈,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期實施水土流失、農用地整治等2個重點項目。

專欄3全域土地綜合治理重點工程

  1. 水土流失重點項目。項目涉及桐梓鎮、土地鄉、滄溝鄉、火爐鎮、文復鄉等5個鄉鎮。主要建設內容: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與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形成多目標、多功能、高效益的綜合防治體系。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涉及桐梓、土地鄉、滄溝鄉、火爐鎮、文復鄉,面積516平方公里。
  2. 農用地整治重點項目。項目涉及武隆全域。主要建設內容:推進廢棄宅基地、空閑地、工礦廢棄地、地質災害搬遷點等建設用地復墾,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加高山農產品供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生態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示范點。

(四)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涉及武隆區白馬鎮、江口鎮、鴨江鎮、和順鎮等4個鎮。加強對礦山生態恢復建設,按照“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制定礦山生態恢復管理辦法,責成業主根據各廢棄礦山地貌特征,限期進行因地制宜的生態恢復。大力建設綠色礦山,把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貫穿到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和全流程。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對現有礦山和礦山廢棄地進行生態恢復與重建,因勢利導發展生態旅游、健康休閑等綠色產業。規劃期內實施鴨江、和順、江口、白馬等區域礦山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

專欄4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1. 鴨江、和順、江口、白馬等區域礦山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項目涉及白馬鎮、江口鎮、鴨江鎮、和順鎮等4個鎮。主要建設內容:開展鴨江、和順、江口、白馬等區域內42.08公頃歷史遺留關閉未治理生態修復,至2035年,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率達到100%。

(五)武隆城市生態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涉及武隆區鳳山街道、芙蓉街道、羊角街道、仙女山街道、鳳來鎮等5個鄉鎮(街道)。重點加強鳳來新城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圍繞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標,實施仙女山旅游業綠色化開發。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強公園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區域綠地、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的城市公園體系,提高公園覆蓋率,使群眾生活居住在青山綠水的美麗生態環境中,不斷提升改革發展帶來的成就感、參與感、幸福感、獲得感。規劃期內實施公園建設重點項目。

專欄5武隆城市生態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11.城市綠地板塊提升重點項目。項目涉及鳳山街道、芙蓉街道、羊角街道、仙女山街道等4個街道。主要建設內容:實施城市綠化美化工程,開展鄉鎮公園建設和鄉村美化工程。

(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重點工程。

該重點工程涉及武隆區鴨江鎮、平橋鎮、火爐鎮、江口鎮、廟埡鄉、滄溝鄉等6個鄉鎮。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推進鄉村綠化整治,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濕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規劃期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點項目。

專欄6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重點工程

  1.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點項目。項目涉及鴨江鎮、平橋鎮、火爐鎮、江口鎮、廟埡鄉、滄溝鄉等6個鄉鎮。主要建設內容: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土壤有機質提升、農業節水灌溉、地膜回收、秸稈綜合利用、生物綠色防控、外來生物入侵防控等專項治理。

第二節工程資金估算

(一)資金匡算。

按照國家相關工程建設費用標準,已完成相關類似典型項目綜合單價估算,結合重點工程配套設施工程量、工程難易程度等,選取綜合系數進行投資估算,確定各重點工程投資額。據估算,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工程總投資為165186萬元,其中2025年前投資33222萬元、2035年前投資131964萬元。

5-1? 重點工程投資估算表

序號

工程名稱

項目名稱

投資額(萬元

牽頭單位

1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烏江生態廊道(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重點項目

23222

區林業局

2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重點項目

7300

區林業局

3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國土綠化行動重點項目

29028

區林業局

4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重點項目

10000

區林業局

5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重大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項目

4036

區林業局

6

烏江生態廊道水環境整治和水生態修復潛力重點工程

大溪河等小流域生態治理重點項目

12017

區水利局

7

烏江生態廊道水環境整治和水生態修復潛力重點工程

芙蓉江等濕地保護與修復重點項目

450

區生態環境局、區水利局

8

全域土地綜合治理重點工程

水土流失重點項目

52632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

9

全域土地綜合治理重點工程

農用地整治重點項目

10000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

10

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鴨江、和順、江口、白馬等區域礦山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

1500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

11

武隆城市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城市綠地板塊提升重點項目

9000

區城市管理局

12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重點工程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點項目

6000

區農業農村委

165186

注:“*”為《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確定的重點項目。

(二)資金籌措。

按照“性質不變、渠道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證重大工程實施順利進行。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國家專項資金、市級財政投入、生態修復基金投入、社會投入等,其中,中央和市級等上級資金投入約116841萬元,占總投資的70%;區級資金16115萬元,占總投資的10%;社會資金32230萬元,占總投資的20%。

5-2? 資金籌措計劃表

序號

資金來源

備注

1

中央和市級等上級資金116841萬元(占總投資的70%

充分做好項目前期勘查、可行性分析及項目總體規劃,嚴格按照國家、市級有關規定和程序,做好項目立項、項目論證、項目概算與審核,切實設置項目績效目標并采取措施保障項目實施進度,充分發揮中央資金引領作用與使用效益。按照“性質不變、渠道不亂、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多渠道籌集資金116841萬元。

2

區級資金16115萬元(占總投資的10%

統籌和整合武隆區涉及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相關部門專項資金。同時,區級政府預算安排中新增或重點投入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16115萬元。

3

社會資金32230萬元(占總投資的20%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落實企業治污與恢復主體責任籌集。修復工程自身潛在價值撬動社會資金投入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籌集。

(三)資金平衡。

如果中央和市級等上級資金補助不足,在保障現有項目順利推進的基礎上,將結合實際對項目進行梳理,按照“輕重緩急”和“適當延展”項目實施年限,以及加大區級投入和增加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在確保不新增和形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情況下,穩步有效和系統扎實做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

第六章 ?綜合效益分析

第一節生態效益分析

(一)有力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為主線,統籌部署全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有效解決突出生態問題,顯著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區森林、濕地、河流、城市、農田生態系統趨于良好穩定狀態,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堅實穩固。

(二)改善城市生態品質。通過城市治理提升,構建藍綠交織、親近自然的生態網絡,減少城市內澇、熱島效應,顯著提高城市韌性,提升人居環境生活品質,將武隆區建設成為綠色宜居韌性城市標桿、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示范窗口、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綠色樣板。

第二節經濟效益分析

(一)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實施后,有助于促進武隆區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區域經濟轉型發展以及當地群眾的持續穩定增收。通過持續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河湖濕地治理,將大幅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恢復生物多樣性,改善當地水土資源條件,同時能夠顯著增強全區的碳匯能力,增加“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率,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促進生態產業發展。通過逐步改善自然生態質量,將為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林業經濟等生態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有助于促進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生態產業帶,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通過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有利于穩定和擴大就地就業機會,鞏固全區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使群眾從生態保護中直接受益,推動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促進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第三節社會效益分析

通過規劃的實施,武隆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區域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水土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為生態旅游提供更優美的生態環境,為全區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夯實基礎,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供支撐,可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此外,規劃實施將優化城鎮生產、生活環境,帶動城鎮商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拉動GDP增長。同時,規劃實施將輻射帶動相關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綠色產業開發,迫使排污企業調整生產模式,有效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鏈優化升級,帶動區域生態經濟發展。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對其進行保護修復,必須打破部門管理、行業管理的界限,強化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協調配合,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調機制。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過程中,區政府作為第一責任人,區規資部門主導監管,指導區發改、財政、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林業、水利、交通等職能部門加強協調聯動,形成合力。國土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不同行業專家組成技術團隊參與生態環境修復的全過程技術管理,對每項工程逐一進行規劃設計,明確目標任務、技術路線。

第二節落實規劃傳導

本規劃是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總體規劃,相關部門制定專項規劃、年度計劃時,應做好與本規劃的銜接。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監測、評估、管控、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適應性監管體系,嚴格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規劃實施期間,做好前期調研、中期評估和后期總結,全面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及時根據評估反饋進行優化和完善,達到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目標的整體實現。實行規劃實施的年度評估制度、領導責任制度和目標考核制度。制定責任目標和考核辦法,切實做好年度檢查考核工作。

第三節建立政策體系

探索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補償制度,建立國土空間中各類生態空間、各類自然保護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功能價值評估核算制度,加快健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統籌兼顧、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強化激勵與硬化約束協同發力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加大對重要生態系統或重要生態功能區的政策支持,對列入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建設的重點工程和示范工程優先實施,并在土地、稅收、資金方面給予支持。

第四節強化資金保障

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財政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和市級補助資金,整合區級專項資金,統籌安排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豐富資金籌措方式,探索利用生態地票交易增值收益、工礦廢棄地復墾指標流轉收益、土地綜合整治增值收益、接受社會公益資本捐贈等方式,籌集生態保護修復基金,建立資金管理制度。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加入生態保護修復,建立形成多元化、多主體、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完善資金使用和監管制度,嚴格落實??顚S?、先審后撥和項目公開招投標制度,加強資金使用全過程監督,嚴格執行投資問效、追蹤管理。

第五節加強技術支撐

加強理論方法體系與相關標準的建立,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與示范,完善相關技術標準規范,積極推廣先進理念與適用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生態修復數據庫,將各部門生態修復相關的項目納入數據庫平臺,推進修復工程“立項-實施-驗收”全生命周期管理。聯合國家及市內相關行業科研院所、知名專家學者,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在項目踏勘、咨詢論證、立項申報、項目審查、項目指導、項目驗收等環節開展全程指導和監督,開展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功能動態變化監測評估,為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第六節鼓勵公眾參與

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廣泛開展規劃宣傳普及活動,結合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主流媒體,加強基層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宣教能力建設,建立全民監督機制。發揮專家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中的作用,聽取專業意見,促進規劃有效實施,保障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各有關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規劃精神,組織相關職能部門人員開展學習培訓活動,提高執行規劃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建設,營造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

?

附件:1. 重慶市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重點項目一覽表

2. 武隆區“兩帶多廊綠核”生態安全格局圖

3. 武隆區生態修復分區圖

4. 武隆區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分布圖

?


件1

重慶市武隆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重點工程與項目一覽表

序號

工程名稱

項目名稱

實施區域

實施周期

主要建設內容及規模

投資額

(萬元)

牽頭

單位

來源

1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烏江生態廊道(武隆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重點項目

烏江流域

“十四五”時期

項目涉及全區烏江流域。主要建設內容:烏江流域“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生態修復,包括森林數量提升和質量提升。項目建設規模:實施森林數量提升2.65萬畝,包括:疏林地和未成林地造林1萬畝,開展農田林網和農村“四旁”植樹0.3萬畝,宜林地造林與灌木林地培育0.35萬畝,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新(改)造林0.8萬畝,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培育0.2萬畝。實施森林質量提升5.35萬畝,包括:景觀示范林0.5萬畝,建成區、園區及碼頭綠化美化0.1萬畝,低效林改造0.25萬畝,森林撫育4.5萬畝。

23222

區林業局

《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重慶市武隆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重慶市武隆區“十四五”林草發展規劃》

2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重點項目

仙女山街道、江口鎮、石橋鄉

規劃期

項目涉及仙女山鎮、江口鎮、石橋鄉等3個鄉鎮(街道)。主要建設內容:整合優化預案、方案通過國家審核后,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完成全區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及自然公園生態敏感區域等建設電子圍欄工程50公里;結合智慧林業,支持全區自然保護地建設完善管護、巡護、公眾教育、科研監測、防災減災等系統;建設完善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問題監管平臺,開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組織第三方機構開展核查檢查;制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監管辦法、自然保護地監督管理辦法。

7300

區林業局

《重慶市武隆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重慶市武隆區“十四五”林草發展規劃》

3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國土綠化行動重點項目

仙女山街道

規劃期

主要建設內容:實施天然林保護與修復、稀疏退化林分修復、退耕還林還草等。主要建設規模:有效管護196萬畝公益林,天然林保有量不低于194萬畝;通過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品種改良、發展林下經濟等方式實施退耕還林質量提升10萬畝以上。

29028

區林業局

《重慶市武隆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武隆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慶市武隆區“十四五”林草發展規劃》

4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重點項目

自然保護地

“十四五”時期

項目涉及全市自然保護地。主要建設內容:采用疫木粉碎(削片)、飛機施藥、打針注藥等綜合防治措施,結合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國家儲備林現有林改培,探索杉天牛、松材線蟲病生物措施綜合防控,建立長效防控機制。項目建設規模:每年實施松材線蟲疫木清理5萬畝左右,杉天牛防治0.3萬畝左右。

10000

區林業局

《武隆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慶市武隆區“十四五”林草發展規劃》

5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工程

重大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項目

涉及武隆區全域

規劃期

項目涉及武隆區全域。主要建設內容:一是開展渝東南武陵山生物多樣性建設,完成營造林9.01萬畝。二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典型植被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重點以白馬山自然保護區、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全面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典型植被生態系統。三是物種多樣性就地保護網絡工程,重點在白馬山林場建立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基地,強化杜鵑、珙桐、銀杉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四是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在白馬山自然保護區開展珍稀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持續推進杜鵑、珙桐、銀杉等野生植物拯救保護,擴大其種群;在白馬山自然保護區、黑葉猴自然保護區,開展珍稀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購買野生動物監測、繁育、科研相關設備各一套。提升野生動物收容救護能力。五是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主要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應急處置和科學研究,防控重大陸生野生動物疫情。

4036

區林業局

《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重慶市武隆區“十四五”林草發展規劃》《重慶市武隆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6

烏江生態廊道水環境整治和水生態修復潛力重點工程

大溪河等小流域生態治理重點項目

烏楊溪、大溪河、木棕河、延滄河流域

規劃期

項目涉及武隆區烏楊溪、大溪河、木棕河、延滄河等河流流域。主要建設內容:實施小流域生態修復,包括平橋鎮烏楊溪生態修復改造項目,大溪河流域平橋段生態修復改造項目,木棕河、延滄河(滄溝段)生態治理修復項目。

12017

區水利局

《重慶市武隆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7

烏江生態廊道水環境整治和水生態修復潛力重點工程

芙蓉江等濕地保護與修復重點項目

芙蓉江濕地公園、長途河濕地公園、楊柳壩濕地公園

規劃期

項目涉及芙蓉江濕地公園、長途河濕地公園、楊柳壩濕地公園等。主要建設內容:對全區濕地生物多樣性進行全面調查,重點在芙蓉湖國家濕地公園開展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建設;在全區開展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力爭在芙蓉湖建設面積為100畝的濕地植物園1個,配置監測、科研設備一套,并進行人員培訓。重點在芙蓉湖國家濕地公園內的水域、耕地、林地等具備濕地生態功能的區域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在全區范圍內探索小微濕地建設,實施芙蓉湖國家濕地公園提升、長途河濕地公園建設、楊柳壩濕地公園建設。

450

區生態環境局、區水利局

《重慶市武隆區“十四五”林草發展規劃》《武隆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8

全域土地綜合治理重點工程

水土流失重點項目

桐梓鎮、土地鄉、滄溝鄉、火爐鎮、文復鄉

規劃期

項目涉及桐梓鎮、土地鄉、滄溝鄉、火爐鎮、文復鄉等5個鄉鎮。主要建設內容: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與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形成多目標、多功能、高效益的綜合防治體系。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涉及桐梓、土地鄉、滄溝鄉、火爐鎮、文復鄉,面積516平方公里。

52632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

《武隆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9

全域土地綜合治理重點工程

農用地整治重點項目

全域

規劃期

主要建設內容:推進廢棄宅基地、空閑地、工礦廢棄地、地質災害搬遷點等建設用地復墾,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加高山農產品供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生態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示范點。

10000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

《武隆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0

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

鴨江、和順、江口、白馬等區域礦山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

白馬鎮、江口鎮、鴨江鎮、和順鎮

規劃期

項目涉及白馬鎮、江口鎮、鴨江鎮、和順鎮等4個鎮。主要建設內容:開展鴨江、和順、江口、白馬等區域內42.08公頃歷史遺留及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至2035年,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率達到100%。

1500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

《武隆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武隆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1

武隆城市品質提升重點工程

城市綠地板塊提升重點項目

鳳山街道、芙蓉街道、羊角街道、仙女山街道

規劃期

項目涉及鳳山街道、芙蓉街道、羊角街道、仙女山街道等4個街道。主要建設內容:實施城市綠化美化工程,開展鄉鎮公園建設和鄉村美化工程。

9000

區城市管理局

《重慶市武隆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12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重點工程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點項目

鴨江鎮、平橋鎮、火爐鎮、江口鎮、廟埡鄉、滄溝鄉

規劃期

項目涉及鴨江鎮、平橋鎮、火爐鎮、江口鎮、廟埡鄉、滄溝鄉等6個鄉鎮。主要建設內容: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土壤有機質提升、農業節水灌溉、地膜回收、秸稈綜合利用、生物綠色防控、外來生物入侵防控等專項治理。

6000

區林業局

《重慶市武隆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合計

165186



2

武隆區“兩帶多廊綠核”生態安全格局圖

?


附件3

?

武隆區生態修復分區圖


附件4

?

武隆區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分布圖

?

?

?

?

?

?

?

?

?

?

?

?

?

?

?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國務院部門網站

地方政府網站

市政府部門網站

區(縣)政府網站

武隆區部門街鎮網站

其他網站

強姧伦久久久久久久